——铜陵牛歌传承人王小梅老师走进铜陵中职中心
4月19日下午,我市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《铜陵牛歌》的传承人——王小梅老师,应邀来到了我们铜陵中职中心,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唱《牛歌》。“啊唉哦,哦啊唉哦,哦啊唉哦;放牛的小伙子哎我们放牛去哟;哦咿哎嗨呵呵呵,哦啊唉哦,哦啊唉哦;红日当头照,晒得真暖和……”抑扬顿挫、原汁原味的歌声,一下午的教学活动,老师教得认真,学生们学得开心。通过教唱活动,学生们真正了解了“铜陵牛歌”这一种民间音乐艺术珍品,真切地品味了铜陵牛歌所承载的文化历史,并表示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承和传扬好非遗瑰宝。教唱过程中,王小梅老师拉着孩子们的手说,她现在已经老了,嗓子也没有以前好了,她希望能找到几位既有音乐基础的,又喜爱民歌的学生,把“铜陵牛歌”真正传承下去。
据了解,2006年《铜陵牛歌》列入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是铜陵人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,是铜陵人民的骄傲之作。我们沿江江南是以农耕为主的。农村放牛娃每天早上去到山野湖滩去放牛,用歌声邀约同伴,结队前往。牛到牧场以后,让牛儿自行吃草,放牛娃们却常常互相对歌嬉戏,至傍晚就又以歌相约,同道回家。放牛对歌和斗牛便成了乡间儿童最常见的游戏。经过数百年的口耳相传,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,创制了《铜陵牛歌》这样一件民间音乐艺术珍品。这首歌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,让更多人领略到铜陵民间音乐的魅力。“牛歌”与放牛娃们的日常劳作融为了一体,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,更是情感的充分表述。
作为“铜陵牛歌”的传承人,王小梅老师今年已经60多岁了。王老师告诉大家,劳动期间,无论再苦再累,她只要一唱“牛歌”就浑身是劲。“牛歌”已是她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只要有需要,她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农活,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。她还告诉大家:从前的牛歌没有固定的歌词,大多是即兴而唱。从七八岁时,她就成天跟着大人及小伙伴们学唱“牛歌”。因为她的嗓音好,什么歌一学就会,1971年参加县业余文艺汇演时一鸣惊人。1978年她第一次登上省城舞台,便有专家赞誉她是“一位北歌南曲都唱出味儿的奇歌手”。1990年她带着牛歌参加了安徽省皖中南民歌大赛获二等奖。她的名字也随《铜陵牛歌》载入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》。(总务科供稿)




皖公网安备 34070202000028号